卫鞅仿若对秦孝公言语中的试探浑然不觉,他目光深沉地凝视着悠悠流淌的渭水,良久,缓缓开口,语调沉稳有力却又饱含激昂之情:“关中这一方天赐宝地,本应是千里沃野、稻黍飘香,仓廪充实丰盈,可如今呈现在眼前的秦国,却有大片肥沃的土地荒废闲置,无人问津,仿若被遗忘的角落。百姓们起早贪黑、不辞辛劳地辛勤耕耘,换来的却是庄稼连年歉收的悲凉局面,生活困苦不堪;渭水浩浩荡荡、奔腾不息,本可化作秦国天然的坚固屏障,为航运通商提供无尽便利,成为国家兴盛的有力助推,现实却是这得天独厚的优势近乎形同虚设,未得到有效利用;田间那些憨厚朴实、默默劳作的农人,一年到头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却常常为一家老小的温饱问题愁眉不展,生活难以为继;沙场上那些舍生忘死、浴血奋战的将士,屡立赫赫战功,本应得到荣耀加身、厚赏封爵,风光无限,现实却是久久得不到应有的爵位与赏赐,满心的热忱被冷水浇灭,寒了一众军心;再看秦国,地域局促狭窄,人口稀疏凋零,工坊萎靡不振,兵器陈旧破败,民间私斗之风猖獗盛行,仿若一颗病入膏肓的大树,长此以往,国之根基摇摇欲坠,未来堪忧啊!”
略微停顿片刻,卫鞅情绪愈发高涨,言辞愈发恳切激昂:“从古至今,王朝兴衰、国家强弱的更替转换,从未遵循一成不变的刻板定规,治国理政绝非凭借几句空泛无用的高谈阔论就能实现。当务之急,是要想尽千方百计,促使国家实力如火箭般迅猛蹿升,最大限度地激发朝野上下潜藏的昂扬斗志。这茫茫天地乾坤之间,何处不是藏龙卧虎、贤能辈出?秦国若想迈向强盛之路,何须亦步亦趋地模仿他国模式,理应独辟蹊径,蹚出一条契合自身国情的康庄大道!”
秦孝公静静地聆听着卫鞅这一番振聋发聩的肺腑之言,内心仿若平静的湖面被一颗巨石轰然砸中,激起千层汹涌波涛。
他情不自禁地双手抱拳,躬身行礼,言辞诚恳地说道:“还望先生不吝倾囊相授强国之策。”
卫鞅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自信满满的微笑,反问道:“魏、齐、楚三国当下的强盛格局,秦公心中可有一番评判见解?”
秦孝公微微皱起眉头,沉思良久后,坦诚相告:“实不相瞒,寡人此前未曾深入斟酌思索,还望先生为寡人答疑解惑。”
卫鞅微微颔首,不疾不徐地娓娓道来:“魏国之强盛,侧重于甲兵锐利、财货充盈,倚仗的是武力的征伐与财富的堆砌,看似坚不可摧,实则根基不稳,犹如无根之萍,稍有风浪,便可能飘摇倾颓,难以长久维系;齐国呢,仰仗的是贤明君主的清明治理以及吏治的井然有序,上下政令通达顺畅,宛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可一旦君主失察,便极易陷入混乱泥沼,难以自拔,繁荣瞬间崩塌;楚国凭借的则是广袤无边、物产丰饶的山河大地,地大物博、资源富足,然而内部矛盾重重,政令不畅,仿若一台内部零件卡顿的庞大机器,空有躯壳,运转艰难,无法发挥最大效能。依微臣之见,这三国的强盛路径,皆不足以成为秦国效仿的楷模。”
秦孝公面露惊愕之色,急切追问道:“三国皆国力强盛,缘何都不可取?”
卫鞅笑意更浓,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三国的强盛模式,恰似昙花一现,难以持久维系。遇上英明睿智的君主,尚可勉强维持一时的繁荣昌盛,一旦君主平庸无能,国力便会如大厦倾颓,迅速衰败,若是不幸碰上昏庸无道之君,更是有亡国灭种之险。究其根源,在于三国变法皆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名义上推行法治,实则人治色彩浓厚,一切以君主意志为转移。如此一来,根本无法持续汇聚国力,使之稳步强大。秦国若想崛起腾飞,必须探寻一条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持续强大的光明大道!”
秦孝公心急如焚,连忙问道:“那究竟何为根本的强盛之路?”
卫鞅神色庄重肃穆,双手虔诚地捧出一捆精心编撰的竹简,郑重其事地说道:“以法治国,方能奠定秦国千秋万代的稳固根基,使之长久强大。这是微臣殚精竭虑、精心撰写的《强秦九论》,恳请秦公拨冗审阅。”
秦孝公眼中光芒一闪,仿若看到了秦国未来的曙光,当即拍板决断:“嬴渠梁决心变法革新!”
这一幕,通过电视荧屏传递到千家万户,让无数观众看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