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府门,见到卫鞅,秦孝公强压心头的慌乱与不安,语重心长地劝说道:“卫鞅,你且看看,秦国过去百年依靠的是仁政抚慰百姓,以此凝聚人心,仿若用温情丝线编织起国家与百姓的纽带。如今咱们大刀阔斧地推行变法,自是为了图强振兴,我对此从未有过丝毫动摇,可这步子总得稳妥些,循序渐进才行。这一下子要斩杀七百多人,老秦人向来质朴憨厚,他们如何能承受这般沉重的打击?必然会激起滔天的民愤,仿若汹涌澎湃的海浪,要将一切吞噬。刑杀如此迅猛急切,百姓心中对国家的那份温情怕是要被磨灭殆尽,仿若熊熊烈火将柔情化为灰烬。法律若不能让民众真切地感受到丝丝关怀与温暖,往后还怎么能在秦国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站稳脚跟?仿若无根之木,难以长久存活。”
卫鞅微微仰头,深吸一口气,神色凝重而坚毅,缓缓开口道:“陛下,您且听臣一言。法治施惠于民,绝非是靠几句空洞无物、华而不实的安抚之语就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仿若真金白银,实实在在摆在百姓眼前。治国平天下,最难之处并非在于引导那些良善之人,而在于如何惩治作奸犯科之徒,仿若斩除荆棘,才能开辟坦途。唯有以雷霆万钧之势严惩罪恶,方能弘扬善风正气,树立国法威严,仿若扶正祛邪,让正气充盈。如今变法已然进入深水区,首当其冲的便是要扛住法制落地实施时所引发的震荡与冲击,仿若乘风破浪,不惧惊涛骇浪。倘若跳过此劫,秦国百姓恐怕永远都只能浑浑噩噩,对法律懵懂无知,更遑论敬畏守法,主动遵循法令了,仿若盲人摸象,不知全貌。”
秦孝公眉头紧锁,满脸痛心,长叹一声:“秦国当下就像个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的破旧瓦罐,哪里经得起这般剧烈的折腾!仿若风一吹就倒的危房。”
卫鞅目光如炬,眼神坚定得仿若能穿透一切黑暗,沉稳说道:“陛下,秦国百姓骨子里有着坚韧不拔的精气神,定能扛得住,仿若钢铁铸就。
而您身为一国之君,在此关键时刻,更应挺直脊梁,勇挑重担,担当起这份重任,仿若擎天之柱。臣为推行变法,足迹踏遍秦国的山川湖海,与无数秦人促膝长谈,秦国的国情、民心,臣已然了如指掌,仿若心中有一幅详尽地图。对于那些能让国家走向昌盛的国策方略,百姓们心中跟明镜似的,自有分辨是非的的能力,仿若慧眼独具。朝堂上的琐碎政令或许能影响一时之局,可关乎国家长远走向的大政方针,根基全在民心所向,仿若大厦之基。只要是顺应天理公道的变革,只要能赢得民心的拥护与支持,那些旧世族的非议与阻挠,不过是螳臂当车,微不足道,不足为惧,仿若蚍蜉撼树。陛下,您千万要明白,哪怕只是法外开恩赦免一人,那都如同在千里长堤上悄然掘开一个蚁穴,千里之堤必将毁于一旦呐,秦国的未来可就真的要陷入万劫不复之地了,仿若陷入无尽沼泽。”
秦孝公听后,仿若遭受雷击,呆立当场,内心犹如翻江倒海一般,半晌说不出一个字。
许久,他似是仍不死心,嘴唇颤抖着,艰难问道:“真的就不能更改这决定了?哪怕稍微松动一下,给百姓和朝堂一个缓冲的余地?仿若给紧绷的弓弦松一松。”
卫鞅挺直脊梁,声音铿锵有力:“法立如山,岂容轻易动摇!仿若巍峨高山,屹立不倒。”
秦孝公又急问:“缓上一缓也不行吗?变法之路漫漫,何必急于这一时惩处。仿若赶路之人,何必匆忙。”
卫鞅神色肃然:“法贵时效,当下若不立威,往后法令推行只会难上加难!仿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秦孝公眼中满是哀求,接着道:“那减少些刑罚,从轻发落总可以吧,也好给百姓和朝堂一个喘息之机,仿若给疲惫之人一碗清水。”
卫鞅毫不犹豫,言辞决绝:“减刑形同毁法,法律威严一旦崩塌,变法将前功尽弃!仿若大厦倾颓,功亏一篑。”
秦孝公近乎绝望,最后喃喃道:“就不能特赦几人,安抚民心?仿若给受惊之人一颗定心丸。”
卫鞅猛地抬头,目光直视秦孝公,大声喝道:“法外无恩,国法之下,人人平等!仿若天平两端,公平公正。”
秦孝公听罢,踉跄后退几步,仰天长叹:“哎……”
最终,渭水河畔,气氛压抑得让人窒息,仿若乌云密布,不见天日。
监斩官手起刀落,随着一声“斩!”的凄厉嘶吼,寒光闪过,鲜血汩汩涌出,瞬间染红了渭水冰冷的河水,七百多条生命就此消逝,只留下一片死寂与悲怆回荡在天地间,仿若一曲悲歌,久久不散。
岁月匆匆,如白驹过隙。
眨眼间,秦国变法已然走过二十个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