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了,把枪交了,不要让弟兄们为我做无谓的抵抗。”
李雪生也是看出来了,人家李昆根本就没把自己放在眼里,甚至都没有当成一盘菜。
随便派了一个小军官,就把自己给办了,可自己还没话说。
告状?那是你自己没本事,你还有脸说出来,不怕全天下的省长耻笑吗?
省督之争很正常,但你要是输不起,输了以后满世界的去说,这就像农村的孩子们打架,打不赢就告家长,以后谁还和你玩啊?
只要自己还是省长,那么就有机会。
要是在这城门口的冲突中死了,那就没有以后了。
革命尚未成功,统治仍需努力啊。
“雪生兄。”
韩作宾不甘心。
作为本地人,又是同盟会成员,它的优势可比李雪生还要大。
陕北镇守使井文渊,陕北团一营长井崧生,二营长杨忠祥都是他们蒲城人。
李雪生知难而退,可是他还想再试试。
可是李雪生却看的明白,人家巴不得你动手呢,说不定早就已经准备好了,狙击手准备就位。
于是他意有所指的说着。
“作宾,这事还是算了,我们要相信三秦警察厅和陕军警卫团啊。”
“哎。”
韩作宾多想李雪生强硬一点,自己联系陕北的井文渊,井崧生,杨忠祥等部队直接强任三秦省长。
可惜,李雪生毕竟不是三秦人,感觉不到韩作宾的感觉。
而且他来三秦省,那是黎大头的逼迫,并不是自己想来。
李雪生都下了命令,他的卫队自然不会不听话。
至于说韩作宾,从这一刻开始就知道这次省长之行破灭了。
交了武器就可以进城,由于之前是督军省长一把抓,所以没有省长府邸。
李昆占了督军府,民政长钮元伯投降,成了新任警察厅禁烟处副处长,他的府邸自然不会没收。
李雪生来了以后,直接到民政长办公衙门。
可是你得找个住处吧?
“还是先找个客栈吧。”
一行五十多人,全部都是革命党,有来自于京城的,大多数都是滇南省的老部下。
安顿好了以后,李雪生召集韩作宾和其他人开会。
至于说张伯英?则是直接去了陕北。
“作宾兄,看来情况不利啊。”
李雪生忧愁的说着。
韩作宾则是非常自信。“省长放心,伯英兄去了陕北,到时候联合陕北井文渊,又有省长名义,未必不能和李日比竞争。”
“我是无所谓,三秦待不下去,还可以回京城,哪怕回老家也是可以的。”
李雪生一口流利日语,他是滇南人,那边方言能让韩作宾懵逼。
好在,韩作宾1913年入鬼子明治大学政治经济科学习,日语也是可以的。
“雪生兄,你要振作啊。”
韩作宾不想就这么失去一个抗衡北洋军阀,由革命党主导的三秦省开发。
北洋军阀那都是什么人啊?
虽然说,通过三秦时报,韩作宾已经意识到李昆和其他北洋军阀不一样。
可是立场不同,除非打服了他。
李雪生也不想争辩,而是指了指外边。“你看看长安的发展,其实未必不能让李昆主导啊。”
他是纯粹革命党,要不然也不会被安排到这里来。
要知道他当过滇南陆军第二师师长的。
“敢问,李雪生省长在这里吗?”
李雪生来了,李昆不得不召见他。
当然了,要是能收服那就最好了。
其次,就是通过他把朱玉阶给邀请过来。
清宣统元年(1909年)8月,李雪生回国。
9月26日,任滇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负责全权筹办该校各项事宜。
而他的学生,就有大名鼎鼎的朱玉阶。
朱玉阶1909年初到考进滇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在李雪生的介绍下,加入孙大炮领导的同盟会。
而李雪生,朱玉阶和李昆也算是有些渊源的。
当年的滇南讲武堂,就是三房的伯父李仲仙主办。
为此他还声称,云贵总督可以不做,但是讲武堂必须办下去。
而李雪生担任讲武堂总办,也是伯父李仲仙提拔的。
要是大清没有结束,那么李雪生可是标准的李家门生。
李家也得和袁家一样,四世三公。
爷爷辈的两个总督,加李少荃这个军机处大臣。
父辈的李仲仙,李昆自己现在也相当于陕甘总督了。
李雪生是李仲仙提拔到讲武堂总办的,而朱玉阶同样也是李仲仙提拔的。
朱玉阶早年家境贫苦,来报考讲武堂时,因为没有路费,就迈着双脚走了一月,从川蜀一直走到滇南。
到讲武堂的时候报考时间已经过了,门卫不让他进去。
哪还行?这么老远走路过来的。
再加上年轻气盛,于是和门卫大吵起来。
当时正李仲仙在讲武堂巡视,听到争吵后便派人前去查看。
当李昆的这个伯父得知此人是从川蜀步行来到滇南报考讲武堂时,非常惊讶,料定此人将来必定大有作为,于是当即决定,破格录取。
可以说,没有李仲仙的破格录取,也就没有朱玉阶的未来。
李昆熟知这段历史,所以开头就给李雪生一个下马威,让他知道自己的厉害。
然后再三顾茅庐,把他邀请到自己的团体当中。
最起码的,只要你不发展革命党,我就给你实权。
但是也有一个任务,那就是把朱玉阶从滇南拉过来。
你不是旅长吗?那我就给你一个军训处处长的职务,上校军衔。
李雪生一看,来人戴着近视眼镜,那叫一个文质彬彬,一表人才。“我就是李雪生,你是何人?”
“原来是李省长,卑职是三秦办公厅,秘书处副处长高育良。”
自我介绍以后,高育良说起自己的来意。“奉大帅旨意,请李省长到大帅府一叙。”
“哦?李昆要见我?”
李雪生心想,图穷匕见吗?
不过自己要想开展工作,那么肯定离不开李昆的支持啊。“好,去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