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信,咱们陛下是什么性格你还不知道?”
“陛下他,岂会畏惧些许骂名?”
“还有,九皇子今日朝堂上的气质你又不是没看到。”
“那哪里像是神智有碍的样子,完全就是年轻时候的陛下啊!”
经常遇春这么一说,蓝玉思虑一阵后,也没那么的确定。
这时,徐达开口了,对着几位武将道:
“此策,谁提出的并不重要。”
“反正陛下已经决定开始行此大计,我们之前对元庭的那些方案,都要调整一番了......”
“至于九皇子殿下......是否真有惊天韬略......”
“陛下不是还让他作讨伐檄文吗?”
“到时,一观便知!”
徐达眸光渐渐变得深邃了起来,他同样对九皇子产生了强大的好奇。
只觉得今日的九皇子,和往日的九皇子完全不一样。
朱栎在他心中的形象,此刻也被蒙上了一层面纱。
或许,通过之后讨伐檄文,能看清九皇子的一些真面目来...
......
另一边,丞相府中,李善长和胡惟庸等文官,同样齐聚一堂。
他们讨论的核心,倒不是在于朱栎所提国策的恐怖上。
固然,那道国策确实有些许弊端,但那也得百年之后才会暴露。
陛下已经开口,准备行此国策,他们也没理由再去阻拦。
毕竟,在座的几位谁不是爱惜羽翼......谁背得起那枉顾大明百姓的名声啊......
胡惟庸有些凝重的道:
“陛下让九皇子写那讨伐檄文是何意?”
“就算九皇子突然开窍,慧从天来,得了克敌制胜的大策。但也没理由......就连才华也一道提高了吧......”
听到胡惟庸这话,在场的同僚皆是下意识的点了点头。
他们能够接受九皇子殿下,突然想出一道惊天计策。
但实在难以理解,自幼神智有碍的九皇子,能突然作出锦绣文章来。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那是对本就文学功底深厚的文学大家来说的。
九皇子他,连字都指不定认不全呢......
如何做那朝中仅有几人够资格作的讨伐檄文?
李善长叹气一声道:
“讨伐檄文,不仅要顺成天道,又要顺应民心,还要激发愤慨。”
“若是讨伐檄文写得不好,藩国不听调,则我大明威严尽失......”
李善长一连点出了讨伐檄文的三要素。
随后眸光微动,看着胡惟庸道:
“斯祥,你我早做准备。”
“若是九皇子所作的讨伐檄文不行,我等也好续笔。”
听到这话,胡惟庸微微点了点头。
一众文臣,对于九皇子殿下能否写好讨伐檄文,根本就没有半点期待。
文臣们整个的讨论过程中,刘伯温都是心不在焉的。
作为在场的文官中,第一个反对朱栎那毒计的人。
刘伯温及至此时此刻,也依旧为那道毒计感叹着......
从九皇子的身上,刘伯温仿佛看到了一位霸道君王的身影!
那位君王,眸光冷冽,视诸多藩国子民如蝼蚁......
汉王府。
此时被各方关注的朱栎,正一脸慵懒的躺在庭院中。
享受着上午投下的暖阳。
李世民用着他的身体,在朝堂上华丽的装了一波后,就被朱栎踢了回去。
现在朱栎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脑海中几个人格早就汇聚一堂开启了大会。
诸葛亮抛弃了往日的沉稳,不断的上下抚着下巴处的长须,压抑着兴奋道:
“讨伐檄文!此物,吾最是擅长!”
“这次,各位不要与老夫抢了吧......”
李世民在朝堂上大装了一波,现在尽是满足的道:
“出师一表真名世,这讨伐檄文,谁也和你抢不来。”
“不过这次讨伐的对象是藩国,卧龙先生可有信心超过上次的‘出师表’?”
听到李世民这话,诸葛亮面上现出了谦虚的浅笑。
缓缓道:
“锦绣文章,最终心神气合。”
“老夫本也未有思虑,但见你在朝堂上声惊四座,一时间......倒是有些手痒了。”
“想来此刻写下的讨伐檄文,就算不能胜过上次,那两者也至少能在同一个层次了。”
诸葛亮这话说完,陈平、贾诩、程昱、李儒几人都忍不住了。
贾诩首先道:
“卧龙先生若是没把握的话,不如换我来。”
“当年丞相出征讨伐刘备时,有不少次的讨伐檄文就是我作的。”
程昱当即斜了一眼贾诩,出言道:
“哼,你当初写的讨伐檄文有我多?”
“我看,这次还是我来吧。”
陈平也加入道:
“吾,对于讨伐檄文,亦有些许心得......”
先前李世民主导朱栎的身体,于朝堂之上,一大策震撼群臣的模样。
他们都是看在眼里的。
对于那种人前显圣的感觉,他们也是真的很想切身感受一下。
所以,对于这次的讨伐檄文,哪怕有作出“出师表”的诸葛卧龙在,他们一个个也开始争抢起来了。
李世民的文学底蕴,虽然也足够写一篇讨伐檄文。
但他才刚人前显圣,这次也不好再争抢,所以一脸微笑的看着另外几人。
而诸葛亮,眼见这几人竟然还来和自己抢写讨伐檄文的活计。
脸上谦虚的浅笑,直接维持不住了。
凝重道:
“老夫这次写的讨伐檄文,必定远胜上次!”
“诸位,还请不要与我争抢!”
朱栎看得一阵好笑。
见诸葛亮都有些急了,出来打圆场道:
“停停停,诸位莫争,这种出风头的机会,下次还有的。”
“这次,就先让给卧龙先生吧。”
“我还很是期待,卧龙先生能作出超过‘出师表’的讨伐檄文来。”
朱栎这个主人格一开口,算是让这件事的归属,尘埃落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