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小说网 > 历史军事 > 大明:娶妻徐妙云,做帝国人屠 > 第四十一章 围绕晋王展开的朝会。

第四十一章 围绕晋王展开的朝会。(1 / 1)

天色熹微,星辰未黯,晨风瑟瑟,露水正浓。

朝中的文武百官,皆已更衣出门,赶往皇城。

来到皇城前,下马落轿,核验腰牌,才准许入内。

百官进入皇城,云集于奉天殿外,低声私语。

等礼仪官挥鞭三响,百官才依次序,进入奉天殿。

在奉天殿站定后,他们再不敢私语,全都肃穆以待。

否则,便会被礼仪官纠察出来,治御前失仪之罪。

百官等候少许,朱元璋携太子朱标,出现在奉天殿。

在礼仪官的指挥下,群臣向皇帝陛下,山呼万岁。

朱元璋高坐龙椅,淡淡地说道:“免礼平身!”

“谢陛下!”群臣谢恩后,方才又站起身来。

行过君臣大礼,大都督府留守,率先启奏道:“陛下,昨日有战报传来。”

“征虏大将军徐达,正分兵三路,朝和林进发。”

“大将军亲率的中路军,在行军途中与敌遭遇,斩首三千余级,俘敌逾四千!”

“此役,千户朱去病,领三十余骑,勇闯敌营,斩敌万户,逼降数千,功列第一!”

此言一出,殿中群臣,无不错愕,继而惊喜万状。

大明王师击败北元鞑子,乃是天经地义之事,不足为奇。

但是三十余骑明军,勇闯敌营,斩首敌万户,却是殊为罕见。

礼部尚书,率先恭贺道:“臣,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朱千户之勇猛,不弱于开平王常遇春,臣为陛下贺!”武定侯郭英,附和道。

回过神来的群臣,也纷纷进贺道:“军中猛将辈出,真乃天佑大明!”

“臣等,为黎民贺,为大明贺,为陛下贺!”

丹陛上的朱元璋和朱标,听着群臣的庆贺之言,心中却是百感交集。

晋王之辉煌功绩,既让他们振奋,又令他们心忧。

率领三十余骑闯营,这是何等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便会……

朱元璋驱散心头的复杂情绪,质问道:“既有战报传来,为何不早让朕知?”

大都督府的留守,听出陛下的责备之意,不免心生惶恐。

他赶忙解释道:“战报送至京师,已经是午夜时分,不敢惊扰圣安!”

为使留守免遭陛下苛责,太子朱标抢先训诫道:

“只要是前线的战报,无论时间多晚,都要第一时间传至宫中!”

“臣……臣遵旨!”大都督府留守,诚惶诚恐道。

朱元璋为维护朱标的威严,也不好再责罚大都督府的留守。

他淡然地说道:“好了,起来吧!且将徐达的战报奉上来!”

大都督府留守,从袖中取出一份奏章,以及一封书信,交到内侍的手中。

朱元璋从内侍手中接过,简单地翻看奏章,便撕开信封。

当他看完信上的内容,不禁心潮澎湃,久久难以平复。

朱标注意到他的失态,连忙低声提醒道:“父皇……父皇……”

“咳……”朱元璋清咳一声,掩饰住心中的兴奋,强装淡定。

他向群臣问道:“诛灭北元后,朝廷当如何治理草原?”

群臣闻言,不免错愕,一时之间,不知如何作答。

汉唐两代,虽然在草原上,建立过都护府,但都护府只管军,不治民。

在他们看来,不产粮食的草原,对于诸夏而言,毫无用处。

丞相王广洋,沉思片刻后,率先站出来表态道:

“陛下,草原若无强敌存在,便犹如鸡肋一般,不值得治理。”

武定侯郭英,虽不知该如何治理草原,却不认同王广洋。

他出班启奏道:“陛下,臣认为必须治理草原。”

“北元覆灭后,若不治理草原,东北的女直,西北的亦力把里,将会趁虚而入。”

“焉知这些夷狄,不会成长为另一个蒙古,威胁华夏腹地!”

朝中有忧患意识的官员,大都认同武定侯郭英此言。

可王广洋身为丞相,岂能容忍别人打击自己的威望?

他阴阳怪气道:“若依武定侯所言,大明应当在草原驻军?”

“草原不能耕种,若要驻军的话,如何保障粮草供应?”

“这……”武定侯郭英,被他问得哑口无言。

朱元璋将徐达的信,递给太子朱标,淡淡地说道:

“若想保障草原的粮食供给,只需多修道路即可!”

修路?群臣不禁哗然,陛下这是要向暴君秦始皇学习?

御史台的御史们,纷纷劝谏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啊!”

“若要修建通往草原的道路,至少也需要数十万的民壮。”

“如今,大明新立,许多郡县,人口凋零,良田荒废,岂能再大兴土木?”

即便是武定侯郭英这样的武将,也对修路的事情,抱有强烈的抵触。

然而,朱元璋却是淡淡一笑,说道:“尔等的见识,竟还不如军中千户!”

“谁说修建道路,就一定需要大明的丁壮?草原难道没人吗?”

在群臣一头雾水之际,太子朱标向他们解释道:

“晋……朱千户,曾向徐达进言,利用鞑子俘虏,来修建通往草原的道路!”

利用俘虏来修路?群臣松了一口气,思量起此事的可行性。

工部尚书率先表态道:“若果真能用俘虏修路,将会极大地减少粮草的运输损耗。”

“若能减少运输损耗,在草原驻军,也未必不可行!”兵部尚书说道。

衮衮诸公正谈论用俘虏修路之事,武定侯郭英突然感叹道:

“那位朱千户,不但有万夫不当之勇,更有治理之才,当真是文武双全!”

群臣这才意识到,用俘虏修路的建议,竟然出自一位千户。

怪不得陛下说,众人的见识,不如军中千户!

想到这些,群臣或惭愧,或忌恨,不一而足。

一场普通的朝会,因为朱棡的所作所为,直到将近辰时,方才正式结束。

朱元璋携朱标,在百官的目送下,离开奉天殿。

前往内廷的途中,朱元璋嘱咐道:“标儿,老三的事情,不要告诉你母后!”

“您放心,儿子也不想母后担忧。”朱标允诺道。

父子两人,回到乾清宫,尚未坐定,就见一名内侍,抬着木匣而来。

“陛下,这是晋王请徐大将军,捎回来的东西。”内侍禀报道。

朱元璋虽然大为好奇,却故意装作漠不关心。

“哎!”朱标轻叹了声,也没有再去戳穿他。

“把弥封关防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朱标吩咐道。

内侍闻言,将木匣打开,呈送给太子朱标。

朱标见里面除了信件外,还有数十枚拇指大小的东西。

“这是何物?竟然是紫色的!”朱标惊奇道。

说话间,他拆开信件,当着朱元璋的面,朗读起来。

父子两人,从信件中得知,木匣中的东西,唤作红薯。

据晋王所言,红薯的亩产,可达四五十石之多。

红薯的原产地,更是孤悬海外,领土可达大明数倍。

朱元璋听完信件的内容,便下意识地否定道:

“一派胡言!天下岂会有亩产四五十石的粮食?”

朱标虽然也不太相信,但在他的印象当中,晋王从未说过大话。

因而,他劝道:“父皇,此物的产量究竟如何,只需试种一下就知。”

朱元璋闻言,捡起一根红薯,仔细观摩起来。

出身佃农家庭的他,自然希望朱棡所言属实。

如此一来,大明的粮食产量,将获得巨幅提升。

而偌大的大明王朝,也将再无饿死之人。

但他实在是难以相信,仅拇指大小的红薯,竟有数十石的产量。

PS:还有人看吗?麻烦给点反馈好吗?

最新小说: 送外卖的我,成为女帝的小郎君 大秦:我有人生模拟器 凶猛天唐 万国战争:六万老秦人砍价拼夕夕 救火负伤后,被范天雷污蔑成流氓 三国:我是吕布,开局阵斩孙坚 大明1400 我,崇祯,打开1978时空门 三国:遗诏找回,原来我才是皇帝 边境坠机,开局抢夺s级重要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