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初年。
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铲除北元残余势力。
多次派遣大军讨伐漠北。
史称【洪武北征】!
而这次北征,已经不是大明第一次北征了。
多次北征,双方都未讨到什么好处。
这一次集结数十万精兵。
朱元璋立志要把北边的心患残元势力给一举铲除。
但是。
却有一个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
此次北征,谁为主帅?
思量良久。
一个名字渐渐出现在了朱元璋的脑海之中。
魏国公·徐达!
可徐达近些年为北征立功无数。
爵至魏国公,官居中书右相,更有丹书铁券在身。
此番若还派他北征。
到时,只会出现一个封无可封的尴尬局面。
难不成真要封他一个异姓王爷?
绝对不行!
死人才配封王,活人怎可?
正当朱元璋万分头疼之际。
殿外一道身影走来。
“重八,琢磨什么呢?”
“吃饭了。”
来人正是马皇后。
马皇后令人把自己刚刚亲自下厨做好的饭菜端了上来。
朱元璋长出了一口气。
“朕是在想,此次北征的事情。”
马皇后为朱元璋盛了一碗汤。
立刻便明白了朱元璋的心事。
“陛下是在为到时封赏一事忧虑?”
朱元璋一口便喝下了那一碗汤。
“妹子,再来一碗。”
“没错,正是因为这个头疼。”
“你说到时难不成真的要封他一个异姓王爷?”
顿了顿。
“倒也不是不行。”
“不过到时文武百官定然会反对的。”
马皇后自然明白朱元璋心里在想些什么。
马皇后思量了一下。
随后望向朱元璋。
“重八,不如……到时就赏他一个儿子?”
正在喝汤的朱元璋一听。
眼中闪过一道异色。
放下碗。
“吃饱了。”
转身对着身后太监道:“宣太子。”
……
少倾。
太子朱标大踏着步便来到了门外。
“儿臣参见父皇,参见母后。”
朱元璋冲着他挥了挥手。
“这没外人。”
朱标脸上带着笑。
便直接坐了下来。
马皇后为他盛了一碗汤。
朱标了解了之后。
脸上露出思索之色。
“目前还未成婚的弟弟们。”
“老三,老四,老五倒是合适。”
“父皇可在这三位弟弟身上挑选。”
马皇后在一旁忍不住道:“我觉得老四倒是合适。”
“我听说徐家那大丫头还是位声名远扬的女诸生,倒是可以治一治他。”
朱标笑了笑。
“母后所言极是,正是如此。”
朱元璋坐在那里。
脸上露出思索。
良久。
“他们几个现在在哪?”
朱标想了想立刻道:“估摸着应该都在大本堂呢!”
“宋先生在教他们读书。”
朱元璋直接站起身。
“走,跟咱去瞧瞧。”
马皇后见状。
望着桌子上的饭菜。
“不吃了?”
朱元璋拍了拍肚子。
“饱了。”
……
来到大本堂。
正好是撞见了宋濂在打老十二的手掌心。
朱元璋抿了抿嘴巴。
“这老匹夫,又在打朕的儿子!”
朱元璋目光一转。
倒是看到后面几个儿子在那认真的到看着书。
神情专注。
当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朱元璋进了屋子。
宋濂正要跪拜。
朱元璋挥了挥手。
静悄悄的来到了那几个儿子的身后。
突然拿起了朱棡面前的那本书。
朱棡顿时被吓了一跳。
朱元璋随意的看了一眼。
嘴里念叨:“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
“老子让你读书,你在这看的是什么?”
朱棡顿时被吓了一跳。
立刻跪倒在地。
“儿臣……儿臣……”
一时间。
朱棡也是回答不上来。
朱元璋把书丢给了身旁的宦官。
“这书哪来的?”
朱棡无奈。
只好如实说道:“是五弟给儿臣的。”
顿时。
朱元璋眉头皱起。
扫了一眼大本堂。
根本就没有自己的那个五儿子,朱橚的身影。
同时。
连自己的四儿子,朱棣也不在。
当即转头望向宋濂。
“宋先生,朕这俩儿子呢?”
顿时。
宋濂也是答不上来。
太子朱标立刻对着身旁宦官道:“还不赶快去找!”
……
很快。
朱棣还有他的同母胞弟朱橚前后脚来到了大本堂。
“儿臣参见父皇!”
两人齐声喊道。
朱元璋手中拿着戒尺,指着地上道:“跪下!”
待两人跪下后。
朱元璋望向朱棣两人问道:“不好好在大本堂听宋先生讲课,你们跑到哪里去了?”
朱棣连忙道:“儿臣是在外面背书。”
朱橚则是颇为自信的说道:“儿臣早已倒背如流。”
“方才则是在研究如何解决我大明百姓未来的口粮问题。”
此话一出。
朱元璋噗嗤一声,直接是没忍住。
笑出了声来。
“就你?”
朱元璋挥了挥手。
显然是每当回事,只当做是朱橚在为自己的行为狡辩开脱。
“有这想法自然是好的。”
“现在就当着朕的面,把此前宋先生教你的都给完完整整的背一遍。”
朱橚一愣。
倒是一旁太子朱标冲着他使眼色。
朱元璋不愿意和他一个小屁孩计较,给他一个台阶下。
朱橚心中明白。
当即开口朗声道:“子曰:一言以蔽之,思邪无……”
大本堂内。
传来了五殿下朱橚那郎朗的读书声,铿锵有力,声声震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