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傍晚,玄冥从庄子上回来了,来的时候还带来从玉米栅子里的一根玉米棒子。玉米已经有些干了,可以很容易地就将玉米粒尅下来。
五天后,一大早,赵玲玲一家又到了种玉米的庄子上。打谷场上赵父带着人将打谷场又仔细清扫了一遍。庄头媳妇儿带着庄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就将簸箕、大笸箩、小板凳、草垫子等在打谷场上摆开。
在前世,有专门打玉米的机器,但是在这,没有机器,要打玉米粒。完全靠手。这还是小时候祖爷爷在家里什么都干不动的时候可又不想闲着,见过他老是家有玉米棒子将玉米粒往下尅过。那时赵玲玲也就六七岁的模样还因为好奇自己动手,那好像是很久远的事儿了。
知道今天干活的人多,赵玲玲一共是准备了十个大笸箩。就将所有的人手分派下来,四到五个人围着一个笸箩坐下。凳子和垫子不够,还现用干透的玉米皮编了许多草敦子。
然后分派出人手来,用簸箕将玉米棒子从玉米栅子里搬送到笸箩里,大家伙就开始尅玉米。
第一根玉米,是全靠手尅好的,第二根,就有了简便的法子。用尅掉玉米粒的玉米芯子做助力,可以更容易地将玉米粒搓下来。时间长了剩下玉米芯变得光秃秃的,就得换个新的继续搓。
等尅好了一定量的玉米粒,就有人用簸箕,收一簸箕的玉米粒,侧对着风的方向用力地颠,将玉米粒颠起来。这相当于扬场,就是借助风的力量,将里面的杂质,主要是玉米芯子上掉下来的碎渣和玉米胡子,都清除掉。
这样,剩下干净的玉米,才装进了麻袋里。装满了玉米的麻袋,都被摆放在了一处。
赵玲玲有预感,这些玉米也会想地瓜一样,很快就要离她而去。而她还的高高兴兴,不能拦着。
匆匆的吃过了晌午饭,大家伙又回到打谷场上接着尅玉米。今天轩辕浩和丸子也来了,可人家稳稳当当做那儿看着,没有一点自己动手试试的想法。
本来赵玲玲还想看他的笑话儿来着,很是失望。轩辕浩在这儿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见证产量的,这个赵玲玲当然知道,于是也不废话让人运了一台大称过来,开始称量玉米。
轩辕浩知道赵玲玲古灵精怪,别人不敢种的东西她赶种而且种的挺好,好像她生来就对这些有些兴趣,有时候他不由的在想,难道这丫头是农神娘娘转世不成?
这丫头一定得保护好了,要是他国知道了肯定会千方百计的弄过去,这对她可是祸不是福。难道千机老人收小丫头做徒弟还有什么深意不成?轩辕浩若有所思。
还剩下最后半栅子的玉米棒子没有尅完,那边的庄头已经在忙忙碌碌地将一麻袋一麻袋的玉米过秤、记录了。
赵玲玲则琢磨着是不是做点玉米的吃食呢?这样才具有说力。
“……可做玉米种的上等玉米共一百六十四袋。称重为一万六千三百八十斤,不宜于做玉米种的中等、下等玉米共十五袋,称重为一千六百八十斤。”
庄头的话音刚落,屋子里先是一片寂静,紧接着就热闹了起来。所有人脸上挂满了笑容,情不自禁地交头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