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县南山。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武阳村迎来了一队不速之客。
朱元璋在马上笑着对刘伯温假装抱怨道:
“先生,你老家还真是够难找的。”
刘伯温赶忙躬身:“臣惶恐。”
朱元璋有些无奈,随着地位的升高,不管是兄弟、手下、谋士都开始对自己及敬畏有加,就连当初将自己从寺庙中叫出来的汤和都在外以元帅称呼自己。
这也已经不是朱元璋第一次感受到了那种身居高位的孤独之感。
朱元璋赶忙摆摆手说道:
“先生别急,咱只是开个玩笑。”
此时的他可不是兵强马壮的开国洪武大帝,此时的朱元璋只不过是一个刚从陈友谅的进攻中侥幸站稳脚跟的小军阀而已。
而这次朱元璋翻山越岭正是要拜访替他出谋划策指明道路的刘伯温的老师李洛。
虽说南山号称72洞天福地之一,那是他四周环山的地理位置也注定了这个独开平壤数十里的小县城的路不好走,更别说山外的一个小村庄了。
朱元璋等人穿行两天才走到了刘伯温的老家武阳村。
刘伯温再次躬身对朱元璋嘱咐:
“元帅,如今伯温功不成名不就,有负家师期待,希望主公不要告诉家师,刘基便是刘伯温。”
朱元璋点点头:
“咱明白了,你这一路少说都说了4、5遍了。”
一旁跟随护卫而来的常遇春嘿嘿笑道:
“嘿,刘老头,你说你哪这么多事?要是我肯定立马告诉你老师,我就是刘伯温,多有面子啊。”
刘伯温眉头一皱,心中暗呸,匹夫!
朱元璋皱起眉冷淡的对着常遇春说:
“闭嘴,先生这是不想让他老师失望,这是孝道,你个蠢货要是搞砸了,我砍了你的狗头,你杀降的事儿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常遇春尴尬的弓下腰陪笑道:
“得来,元帅你放心,我就是个柱子,不会说话。”
“哼!”朱元璋冷哼一声,继续朝前走去。
而此时山路下方正是武阳村,朱元璋往下望去只感觉整个武阳村左弓右箭,七星落垟,金龟把水口,端是一副好风水格局。
山路两侧一块块梯田相连,下方还种植着一片片稻田,让朱元璋惊骇的是,那一片片稻田竟然已经初具黄意,眼看着离成熟不远了!?
要知道此时才六月底而已,要知道明代以前长江中下游地区到珠江流域这一块都是种植一年一熟的水稻。
而只有在交趾,也就是广东、广西附近才有足够的环境条件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
朱元璋激动的指着下方的稻田,语气有些颤抖:
“伯温,这,这些水稻为何成熟如此之早?”
种过地、放过牛的朱元璋可知道一年两熟的粮食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这可是相当于将粮食产量硬生生的拔高了一倍!
虽然刘伯温有着治世之才,但是身为士族的他也不明白朱元璋为什么看到稻米之后如此激动。
不过他还是恭敬的为朱元璋解答:
“听老师说,这是一种叫什么杂交水稻的种子种出来的,一年可种两季,一季四月下旬插秧、7月下旬收割,第二季八月之前插秧,10月底收割。”
“好东西啊,好东西!”
朱元璋激动的跑到田边上仔细观看着田中的水稻,
“如果万民有如此神物,怎么还会因为饿肚子而起兵造反?”
刘基听完挠了挠头,有些不理解朱元璋说的话,在他看来农民的起义纯粹是元朝的腐朽与暴政而造成的,就算有这些粮食又如何,大家该反还是反。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底层的人民但凡能活下去饿不死也不会走上起义这一条无比艰难的道路。
一个老头气冲冲的从田间跑了出来对着摸索稻穗的朱元璋大喊:
“唉!那汉子,不要乱动,这可是神仙的试验田呢!弄坏了咋整!”
“大胆!”常遇春刚想大喊,
啪的一声就直接被朱元璋冲着脑袋狠狠的来了一下:
“你闭嘴!不要吓着老人家!”
常遇春:“……”
原本被常遇春吓一跳的老头突然看见了朱元璋身侧的刘伯温。
老汉欣喜的看着刘基喊道:
“咦?这不是小基基吗?听神仙说你去干大事儿去了,怎么这才几天就跑回来了?”
朱元璋、常遇春顿时用极其古怪的眼神看着刘伯温。
刘伯温顿时羞的满脸通红,慌忙解释:
“不是,这只是老师无聊起的昵称,我……他!嗨!刘大爷,你没事瞎嚷嚷什么,赶紧干活去,李师安排的活你干完了?”
刘伯温此时只想找个地缝就钻进去。
ps.最后一天了,月票不投也没用了,有想看的麻烦丢几张月票……没有的话,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