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奉命回京,吃亏战神李景隆
塞北,明军大营。
“什么?”
“让我和四哥押送符离公主回京?”
朱橚人傻了。
他原本在和将士们喝酒玩乐,忽然被徐达叫到中军营帐,说是有事交代他去办。
朱橚还以为又有敌情了。
没想到,居然是让他和朱棣一起押送俘虏!
还特么是符离公主!
“怎么,不愿意?”
“这是陛下的旨意。”
“你打了大胜仗,军营自然是不用继续待下去了。”
“快回去准备一下,回京复命吧。”
“即日启程,不得耽搁!”
徐达交代完事项,便不想多耽搁朱橚的时间。
毕竟,他的老哥哥和皇后娘娘还在京城等着呢。
朱橚无奈,只好领命告退。
.......
走出了营帐。
朱橚一路返回自己的营帐中,准备收拾东西。
在路上,他看见一个年轻的将官正在训斥手下。
看这将官的打扮,是右营的指挥佥使。
他的斥责声传进朱橚的耳里。
“你们这些人是干什么吃的?”
“粮草点了几遍,数目居然都不对?”
那个年轻将官冲着三个押粮兵吼道。
“嗯?这人怎么这么眼熟啊?”
朱橚再仔细一看,疑惑道。
他正想迈开步子,朝年轻将官走去。
却听见附近围观的士卒们讨论道:
“哎,这个小将官怎么这么威风?”
“那还用说,他是曹国公家的世子啊!”
“怪不得脾气这么大,咱们还是离远些吧。”
......
曹国公家的世子?
原来是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啊!
朱橚等几个皇子,从小就和这些功勋的后裔们玩在一起。
而且按辈分来说,他是李景隆的表叔。
两人的关系是亲上加亲,自然玩的开。
此前,两人因为属于不同的营,所以没有见过面。
现在他乡遇故人,朱橚不经意的露出笑容。
他快步走过去,直呼其名:“景隆!”
“谁啊?居然敢直呼本将的名字!”
李景隆回过头,神色呆滞了一下。
几个被训斥的士卒见到朱橚一身指挥使的打扮,也楞了。
军营里。
哪怕是更高级的副将、参军,都不敢直呼李景隆的名字。
怎么忽然冒出来个不怕死的人?
而下一幕,直接让士卒们惊呆了。
李景隆回过神来之后,狂喜道:“吴......”
他本想说吴王殿下的,但话还没说完,就被打断了。
“嗯?见到上官还不行礼?”
朱橚微微抬头说道。
他故意摆出一副高姿态。
按职位,朱橚的指挥使,比李景隆的指挥佥使高一级。
而且,他俩年纪相仿。
小时候经常在一起打打闹闹,说起话来基本没什么顾忌。
李景隆笑哈哈的,拱手行礼道:
“拜见指挥使大人!”
说罢,他揽着朱橚的肩膀,领着他向营帐中走去。
士卒们在原地都看傻了。
李景隆是公侯子弟,一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
现在竟然心甘情愿的给人行礼?
.......
两人并肩走进营帐中。
聊过几句之后。
朱橚才发现,等会儿押送符离公主回京的人里,除了自己和朱棣,还有李景隆。
毕竟,像李景隆这样的公侯子弟。
进军营不过是镀金而已。
安排一个不用上前线的职位,管管钱粮。
战争一结束,就能回家高升。
历朝历代都是如此。
“怎么都要回京了,你不收拾行装。”
“而是去训斥几个士卒?”
朱橚摆弄着桌上的账本,问道。
他是不信李景隆这么尽职尽责,站好最后一班岗的。
“别提了。”
“账本上的粮草,和实际的数目不对,等会无法交割。”
“我隐隐觉得是账目的问题,但有又找不到哪里不对。”
“可愁死我了。”
李景隆摆摆手,不满道。
“我知道是哪里不对。”
朱橚翻了一会儿账本,指着有问题的地方,说道。
李景隆凑过来,眯着眼睛扫视道:
“这里有什么问题?”
“你能说明白些吗?”
朱橚冲他翻了个白眼。
不愧是大明初代战神。
难怪历史上,领着五十万大军的李景隆,被朱棣的十万人追着跑。
到后面,甚至直接卖了朱允炆,亲自给朱棣打开应天城门。
特么的,一个右营指挥佥使。
连个军粮都整不明白。
“你叫我一声表叔,我就告诉你。”朱橚笑盈盈的说。
“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占我便宜?”
李景隆撇撇嘴说道。
朱橚没说话,把账本一合,起身就要走。
“表叔!帮帮我,表叔。”
李景隆一脸不情愿,但嘴里还是一声声叫着。
朱橚理所当然的应道:
“诶,我的大侄子!”
“还不去给我倒茶?”
李景隆气得想吐血。
在军营里,从来都是他占别人便宜。
今天碰见朱橚,倒是尽吃亏了。
李景隆只能照做,屁颠屁颠给朱橚倒了杯热茶过来:
“呐,现在能说了吧?”
朱橚满意的点头,喝了一口,然后说:“侄子真乖!”
随后,他一改嬉皮笑脸的神态,换上了一副严肃的表情:
“升帐吧,押粮官肯定有问题。”
李景隆闻言一头雾水。
这么快就能确定问题所在了?
不过,他还是选择相信朱橚,照着做了。
“来人,把押运官带过来问话!”李景隆严肃的说。
不一会儿。
押粮官若无其事的走进来,向两人行礼后问道:
“不知两位少将军,要问何事?”
朱橚面无表情,试探的问:
“为什么账目上的军粮,和实际消耗的军粮对不上数?”
押粮官似乎早有准备,言之凿凿道:
“营中的军粮,按理说是还能够吃一个月的。”
“但现在三军合营,一下子多出了两千号人。”
“士卒每人每日,耗粮一升五合。”
“所以,实际消耗的军粮更多,只剩下二十天的口粮了。”
朱橚没问什么,直接给他算了一笔账:
“没错,你们右营是多出了两千人。”
“可刚打完仗,右营战死了四百三十七人,再加上这几重伤不治的,又有六十八人。”
“这么算下来,一进一出,也只多出了一千五百多张嘴。”
说到这,问题显而易见了。
莫名其妙缺了五百人的口粮。
这么多粮食去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