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缙看见朱高煦,微微弯腰鞠躬道:“汉王殿下,国库已经空了!”
听见解缙的话,朱高煦也是有些诧异。
“国库里不是还有钱吗?怎么又亏空了?”
这话在解缙的眼中十分的有些可笑。
朱高煦的做法一直都是拆东墙补西墙。
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不出三日之后。
必定会出现问题。
这种做法对问题根本没有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朱棣自从登基以来,便开始大手挥霍。
杜撰永乐大典,修建顺天城,通运河,给皇太孙置办婚礼这些。
所需要用到的钱就不在少数。
尤其是编撰永乐大典,以及修建顺天通运河这三项。
都不是一般的小工程。
顺天城以及通运河。
这两项是其中最为劳民伤财。
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毕竟是造福一方百姓!
朱高煦眉头微皱。
他自己也知道,拆东墙补西墙的方法不可取。
他做不到像朱高炽一样,花费大量时间来调配财政支出。
朱高煦试过了,结果算错了,差点乱套。
但现在他也不知道从哪里搞来钱财来修建顺天和通运河了。
要知道,国家财政不只是要做这些。
像是官员的俸禄需要发吧?朝廷的士兵俸禄需要发吧?
全国各地的小灾小难需要赈灾吧?
这些哪是不需要钱?
对此朱高煦也是有些无奈。
于是朱高煦对着解缙询问道。
“现在永乐大典每月的消耗是多少?”
解缙沉默了片刻之后,说道:“编撰永乐大典每月需要五十万两左右。”
永乐大典也并不是一般的工程量。
永乐大典的目的就是百科全书。
想要编撰永乐大典,所需要用到的书籍自然是不在少数。
百姓手里别说书了,就连饭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
书籍一般都在贵族世家,亦或者书香门第以及商贾之徒的手上。
想要编撰永乐大典,就必须要得到这些书籍。
光靠皇宫里的书籍是完全不够的。
这些人也不是傻子,不可能平白无故的捐书。
捐书的人只在少数,且捐赠的书籍极少。
自然就只能依靠用钱来买了。
这就导致了,永乐大典编撰的开销异常的大。
这还是没有算上人员的俸禄。
官员的俸禄少,这些人不认真干。
抄录出来的永乐大典朱棣不是很喜欢。
又不能把刀架在他们的脖子上。
并且抄录也极其耗费精神的。
凡是抄错一个字,轻则罢免官职,重则下狱。
想要得到让后世称赞的永乐大典。
朱棣便只能提高这些抄录官的俸禄。
加上抄录完还需要保存,保存也需要钱。
这些乱七八糟的加起来,开销自然是大。
解缙一眼就看出来了朱高煦想要干什么。
之前拆东墙的钱,就是给朱瞻基置办婚礼的钱。
结果被朱高煦来修建顺天城和通运河了。
对此,朱棣倒也觉得没什么。
简陋一点就简陋一点吧。
朱瞻基年纪不大,婚礼也还可以拖一拖。
明年举办婚礼也是一样的。
而此时朱棣并不知晓,朱高煦已经把主意打到永乐大典的身上了。
朱高煦对着解缙说道:“要不然先把永乐大典停了。”
“把永乐大典的钱拿出来修缮顺天和通运河?”
朱高煦自己是武将,对于永乐大典这种东西。
并没有太多的概念。
因为朱高煦不怎么读书。
对这种关于书籍的东西,也感觉十分没必要。
自己不读书,不照样牛逼轰轰的?
这就是朱高煦对于永乐大典的看法。
可有可无。
反正只是暂时把编撰永乐大典的钱拿出来应急。
等过些日子,税收上来之后。
在补上去不就行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说干就干。
对着解缙说道:“永乐大典先停止编撰。”
“把钱都冲到国库里去。”
解缙听见朱高煦的话。
有些迟疑的说道:“那皇上问起来?”
朱高煦摆了摆手。
“就说国库没钱了,先应应急。”
听见这话的解缙略微的叹息了一口气。
随后便退出了皇宫之中。
永乐大典的编撰也便停止了。
朱棣此时并不知晓自己心心念念的永乐大典已经停止编撰。
此时朱棣的心思全在朱高炽和朱瞻圣的身上。
赵家府中。
赵信在家中静静的等候着一个大人物的到来。
当时赵信在家中悠闲的看着自己女儿传来的消息。
然后一队锦衣卫就来到了自己的家中。
说让自己准备一下。
等下有一个大人物回来见他。
当时的赵信就懵圈了。
什么大人物能让锦衣卫御史来通告他?
锦衣卫御史是和锦衣卫总指挥使平起平坐的存在。
也是独立于锦衣卫身边的存在。
锦衣卫御史是皇帝身边的特殊部队。
也是属于锦衣卫的精锐部队。
是皇帝的专属锦衣卫,除了皇帝没有人能够调动。
一般很少露面。
原本赵信并不知道此人就是锦衣卫御史。
但罗网的探子来报,此人就是皇帝身边的锦衣卫御史朱龙。
此时赵信身边的管家有些不惑的问道。
“老爷,为什么皇帝会无缘无故的召见我们?”
赵信听见管家的询问,也是一头雾水。
因为他也不知道为什么皇帝会召见自己。
自己只不过是一介商贾而已。
哪有资格得到皇帝的召见?
现在只能静静的等待皇帝的到来了。
希望不是什么坏事吧。
很快,在等待了一个时辰。
之间一挺龙轿就缓缓出现在面前。
龙轿上,一个英武面庞的老者,淡然的坐在上面。
双眼虎目,杀气滔天!
此人应该就是永乐大帝,当今的皇上朱棣了!
等龙轿缓缓走入赵府。
赵信看着龙轿,连忙带着自己手下。
对着朱棣开始朝拜。
“草民赵信,见过皇上!皇上万年!”
只见朱棣淡淡的看着面前赵信。
在朱瞻基的搀扶下,缓缓走下了轿子。
朱棣淡淡的看了看这周围的环境。
还不错。
随后朱棣又看了看趴在地上的赵信。
此人应该就是家产千万的赵信了。
“起来吧。”
随后赵信微微低着头,缓缓站起身。
朱棣看了一眼赵信,然后就朝着大厅里走去。
径直的走向主座,刚要坐下,朱棣忽然想到。
自己还是要懂点礼数的。
于是缓缓朝着赵信走去。
赵信看着朱棣朝着自己走来,心头一颤。
已经想到自己是怎么死的了。
回望一生,有些遗憾。
此时朱棣的声音打断了赵信的胡思乱想。
“我坐主位,你没意见吧。”
赵信听见朱棣的询问,连忙说道:“没,没有。”
哪里敢有意见啊。
若是他敢说出一个不字,估计现在就已经人头落地了。
现在整个赵府都被锦衣卫围的水泄不通。
关键的是,皇帝还问了他一句。
简直是杀人又诛心啊!
朱棣听见赵信的回答,便缓缓落座了主座上。
两眼虎目看着赵信。
淡淡的说道:“坐,我又不会吃了你。”
赵信看了一眼朱棣的眼睛,便不敢连忙低下头。
于是来到未等座缓缓坐下。
朱棣看着离自己那么远的赵信,也是笑了。
“你离我那么远,我怎么和你说话?”
“怎么?难不成要我过去不成?”
一句话给赵信的肝都快要吓出来了。
连忙小碎步来到距离朱棣只有一米之遥的次坐坐下。
朱棣句句都没有携带任何威胁之意。
都是稀疏平常的话语。
但却依然让赵信感觉到害怕和畏惧。
朱棣身后站着的朱瞻基也是一直憋着自己。
不让自己笑出声。
随后朱棣也就直接开门见山的说道。
“我听说你是商盟在中央地区的副盟主?”
听见朱棣的询问,赵信连忙回答。
都不敢停顿的说道:“回禀皇上,是的。”
赵信的肯定,让朱棣嘴角有了一丝的笑意。
“副盟主的权利应该很大吧。”
听见这话,赵信从椅子上崩了起来。
跪在朱棣的面前解释道。
“回禀皇上,草民的权利并不算很大。”
朱棣有些诧异。
都是副盟主了权利还不大?
赵信继续解释道:
“皇上,商盟盟主只有一个,副盟主却并不只有一个。”
“大明十三州,一共有十四个副盟主,分别掌管各地的商盟。”
“且各不干涉。”
十三州?十四个副盟主?
不应该是十三个吗?
未等朱棣说话,朱棣身后的朱瞻基有些诧异的询问道。
“为何大明十三州,会有十四个副盟主?”
赵信有些疑惑的看着朱瞻基。
他并不认识面前的这个人是谁。
居然敢插话皇帝。
见赵信疑惑,朱瞻基自我介绍道:“我叫朱瞻基,是爷爷的贴身护卫。”
听见朱瞻基的自我介绍。
赵信便不觉得奇怪了。
“原来是太孙殿下,失敬!”
“原本大明十三州确实是十三个副盟主的。”
“但有一个例外。”
这话也是吸引了朱棣的兴趣。
要是自己想的没错的话。
这些副盟主应该都是这个盟主仙人墓亲自定的。
毕竟十四个副盟主,各不干涉。
十三个州,一个州一个副盟主。
为何会出现一个例外?
是什么让这个仙人墓特设例外的?
朱棣淡淡的说道:“为什么会有这个例外?这个人有什么特殊?”
赵信有些尴尬的笑了笑。
“回禀皇上,草民就是这个特殊。”
此话一出,朱棣和朱瞻圣看向赵信的目光都有些不一样了。
赵信看着两人的目光。
心中一震发麻。
不过朱棣想了想,赵信此人的家产总值能够达到两千五百万。
能成为这个特殊也是正常的。